佛學院舉辦第二屆「認識佛法」講座 堪仁波切桑竹主講

堪仁波切桑竹正給予開示

(本站25日訊)西元2018年9月23日上午9時30分至11時,於宗薩佛學院大雄寶殿,由現任校長堪仁波切桑竹給予本院附屬小學的全體師生、鄰近藏族學校6年級(含)以上全體學生、比爾及炯達拉藏族社區民眾等500餘位僧俗男女眾,進行第二屆認識佛法講座,主題為「佛教徒之見行與皈依」。

 

講座一開始,堪仁波切說明了佛學院於今年起舉辦「認識佛法」系列講座的宗旨。他說到:“民眾一致的先入為主地認為修行主要是僧人們的工作,去了解並研習佛理則是佛學院僧眾的責任。而他們只需去頂禮、繞佛、接受灌頂即可,這種思維導致真正想要去了解佛法的民眾愈來愈少。因此,當我們說我要修行時,就好比說你要建造房子,若你不懂建築方法,房子根本不可能蓋得起來。所以當你說我要成為佛教徒、我要修行時,是要以得到究竟佛果為目的。若不知修持的方式,僅嘴巴上說說而已,果實是不會成熟現前的。” 他緊接著說道:“深廣的佛法大海是很難在每月僅舉辦一次的佛法講座中說得明白,但若能給予適合恰當的指導還是不錯的。因此我們經過反覆磋商,決定成辦此一系列講座。”如是,堪仁波切以佛學院的立場給予聞法者有關舉辦此講座宗旨的開示。

第二屆「認識佛法」講座

進入正題時,他解釋佛教徒可以歸類為二,即大、小乘二類。此二者最主要的分別是見與行;聲聞獨覺的見是人無我,行是無害眾生的舉止;在此之上,大乘的見則是多了法無我,行更是多了利益他人的行為。如此的大乘見行,除了運用在佛法上,日常生活中若能實踐,非但有很大的效益,亦讓生活內容更加充實等。

 

在講解皈依時,堪仁波切先是強調了皈依的重要性和難得性,以及世間、出世間皈依的區別。之後,他指出因爲與會大眾皆是大乘行者,所以將給予有關大乘的皈依講解。在說明了大乘皈依的本質後,他講到皈依的因是怖畏、信念以及悲心三者。皈依的對境是三寶並對此作出簡潔的詮釋。他也講授了皈依的方法、皈依的學處與修持、皈依的利益、持受皈依戒的功德等。為了使聞法者都能領悟,堪仁波切以結合經論與口語方式作出淺顯易懂的開示。

與會大眾

第二屆「認識佛法」講座

與會大眾

第二屆「認識佛法」講座

 

(確吉羅卓編輯部整理報導)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